凯迪拉克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豪华汽车品牌,其品牌LOGO源自于近代欧洲贵族的纹章,之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计38次演化,但始终传递着文化韵味与奢华气质。今天咱们就,我们继奔驰BMG后,再来聊聊凯迪拉克车标的演化故事。
1899年8月,底特律城有了第一家汽车公司——底特律汽车公司,该公司由汽车工程师亨利福特(Henry Ford)与另外三位投资人共同创办,不过由于经营不善,底特律汽车公司在1901年11月就倒闭了。紧接着,亨利福特联合两位新投资人对底特律汽车公司做了重组,并成立了亨利福特公司,可惜好景不长,亨利福特与两位投资人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,最终亨利福特决定离开公司。
随后,两位投资人请来另外一位汽车工程师、企业家亨利·利兰(Henry M. Leland)对厂房和设备做评估,并准备清算该公司资产。然而,亨利·利兰在考察后却劝阻两位投资人不要关闭公司,因为他认为这家工厂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,并提出让他们使用利兰公司的发动机继续制造汽车的想法。两位投资人接受了亨利·利兰的建议,并于1902年8月22日将亨利·福特公司正式更名为凯迪拉克公司,一个百年品牌由此诞生。
凯迪拉克(Cadillac)一词源自法国探险家安东尼·门斯·凯迪拉克(Antoine Laumet de La Mothe, sieur de Cadillac)的姓氏,1701年时,他和另外51人以路易十四的海军大臣蓬查特兰伯爵为名,在五大湖地区新发现的理想定居点建立了底特律河畔蓬查特兰堡(Fort Pontchartrain du Détroit),并逐渐发展为城市,凯迪拉克先生担任第一任市长。而将公司更名为凯迪拉克,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底特律建城200周年,同时也是在向凯迪拉克先生致敬。
20世纪初的汽车基本上都是采用马车的车身结构,凯迪拉克也不例外。凯迪拉克在1902年10月17日完成了首款车型Model A的试制,该车车身借鉴了福特和奥兹莫比尔的设计,动力系统搭载了利兰公司的1.6L单缸发动机,最大功率10马力,匹配2挡手动变速箱,采用链条传动。新车于1903年1月纽约车展正式发布并引起巨大轰动,几天内就收到了多达2286张订单,远超过凯迪拉克当时的生产能力,供不应求的状况让凯迪拉克不得不宣布“不再接受预订”。
在1906年之前,凯迪拉克并没有正式注册LOGO,车头位置悬挂的只是一个花体的Cadillac金属标牌。
不过,凯迪拉克从诞生之初就开始通过参加耐力赛、爬山赛等汽车赛事来检验产品品质,并赢得了可靠、耐用的良好声誉。不仅如此,从1903年起,凯迪拉克还出口到英国等海外市场,成为国际化的汽车品牌。
这款车标的设计灵感源自凯迪拉克先生的纹章,象征着凯迪拉克在汽车行业中的贵族地位。凯迪拉克最初的LOGO由王冠、花环、盾牌、文字等部分组成,其中顶部的王冠代表凯迪拉克拥有贵族的身份,而周围郁金香花蕾组成的花环则象征着胜利、成就和荣耀。
从1906年开始,凯迪拉克的品牌LOGO在之后100多年的时间中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38次修改,其中涉及6次重大的设计变革。在2000年之前,王冠和盾牌始终是凯迪拉克品牌LOGO中最核心的设计元素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凯迪拉克的品牌LOGO明显向着简约化、符号化、时尚化的趋势演变。这种化繁为简的变化,迎合了被凯迪拉克称作是“艺术与科技”的新设计理念。
在1908年的凯迪拉克LOGO设计中,原本位于盾牌之下的凯迪拉克先生的贵族名字La Mothe Cadillac,变成了一句简洁的口号——世界标准(Standard of the World)。因为当时凯迪拉克工厂为了追求产品的高品质,开始推行零件标准化与高精度,要求零部件能达到通用性,相同部件的误差不能大于0.05mm。
凯迪拉克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汽车俱乐部颁发的杜瓦奖(Dewar Trophy)。1912年又因研发出电子起动机、Delco点火系统两项技术而再次获得杜瓦奖,并因此被永久性的授予“世界标准”荣誉称号。
时间来到1927年,凯迪拉克率先在车身上使用了彩色车漆,为车主提供超过500种颜色的个性组合,要知道在此之前汽车是没有车漆的。凯迪拉克LaSalle是世界上第一款有颜色的汽车,一时间成为时尚、奢华的代名词。
为了纪念这一创新,凯迪拉克设计了新车标,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本分开的王冠与盾牌连成了一个整体。
在1930年纽约车展上,凯迪拉克发布了汽车行业中首款量产的V16发动机,这款发动机采用了45度夹角,中置单凸轮轴,排量为7.5L,最大功率为175马力。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,因此V16注定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,但凯迪拉克坚持造V16车型,主要因为气缸数量在那个时代是衡量汽车技术的重要指标,凯迪拉克希望凭借这款发动机确保自己的顶级豪华车地位。
凯迪拉克的V16、V12(缩减版的V16)发动机都由Owen Nacker设计,伴随着新发动机的推出,凯迪拉克在1932年更换了车标,新车标在原有王冠、盾牌设计元素基础上增加了一对天使翅膀,彰显出凯迪拉克高贵、独特的气质。不过,受大萧条的影响,凯迪拉克在1937年停止了V12的生产,1941年V16也消失了,同时天使翅膀车标也不再使用。
二战爆发后,美国于1940年7月组建了装甲部队,凯迪拉克则从1941年12月开始为军队生产军用装备,同时兼顾少量民用车的生产。这一时期的凯迪拉克车标不再拥有天使翅膀,取而代之的是在王冠与盾牌后面两把利刃般的笔直羽翼,像是随时准备投身战场。1942年2月起,凯迪拉克完全停止了民用车的生产,转而生产轻型坦克、榴弹车、防空车等。
战争中的凯迪拉克车标只保留了核心的王冠与盾牌元素,在制造坦克时,凯迪拉克使用两台V8发动机与两台Hydra-Matic自动变速箱各驱动一条履带,这种传动结构的特点是机动性好、启动容易、低速平稳,因此在二战中得到了普遍应用。同时,凯迪拉克还为美军战斗机搭载的Allison V-1710航空发动机(Allison公司于1929年加入通用)提供曲轴、凸轮轴、推杆、活塞销、减速齿轮组件等。
二战结束后,凯迪拉克迅速恢复了民用车的生产,并着手研发新车型。由于二战中美军战斗机搭载了通用的发动机,因此通用设计副总裁哈利·厄尔和设计总监Franklin Quick Hershey决定在凯迪拉克新车型的车身设计中融入战斗机的元素,于是便有了象征征服天空的前卫尾鳍设计。
凯迪拉克的尾鳍设计在1959年达到了顶峰,当时的尾鳍高度已经增加到惊人的965mm。尾鳍这一创新元素,不仅引领了凯迪拉克的造型设计,还影响了整个5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美汽车品牌,甚至连梅赛德斯-奔驰品牌的车型中都加入了尾鳍的潮流。这一时期,凯迪拉克还对旗下车型的前脸风格进行了改进,为了与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延伸感的全新格栅造型相搭配,凯迪拉克的车标也变得又扁又宽。
进入60年代,哈利·厄尔的得意门生Bill Mitchell接替了老师在通用设计副总裁的职位。Bill Mitchell崇尚简约的设计,此后凯迪拉克车身上的镀铬装饰逐渐减少,尾鳍也逐渐减小。1964年起,凯迪拉克车型设计中不再使用尾鳍,转而用竖条形的尾灯作为对经典设计的传承,同时车标中的“V”被桂冠所取代。
1967年推出的第四代Eldorado车型便是凯迪拉克化繁为简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,尤其是车身侧面简洁而流畅的线条,在低调中引领着时尚。
Eldorado上市不久就以22072辆的成绩创造了当时凯迪拉克单月销量的历史纪录。70年代,Bill Mitchell又将凯迪拉克带入了小型化的时代。之后的80、90年代,凯迪拉克在接下来两任通用设计副总裁Irv Rybicki和Chuck Jordan的带领下平稳进化,而这一时期的车标也没有进行大的变动。
90年代末,新任通用设计副总裁Wayne Cherry为凯迪拉克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,他在通用体系下开创了前景设计室,并为凯迪拉克品牌提出了“艺术和科技”的未来设计哲学。Cherry强烈希望未来凯迪拉克的车身设计要尽可能突出棱角感,即“钻石切割设计语言”,虽然硬朗的外形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,但凯迪拉克追求的就是突出个性。
在推出Evoq概念车后,凯迪拉克又分别在2001年、2002年推出了Vizon和Cien概念车,这些车都采用了棱角分明且极富攻击性的造型设计,而这种风格很快被量产车型所继承,第一代CTS和敞篷车XLR就是最早受到影响的车型。而在最近几年,凯迪拉克的设计中又融入了更多的未来科技感,新形象开始显得与车标中的古老桂冠有些格格不入,于是凯迪拉克再次考虑换标。
在2013年圆石滩车展上,凯迪拉克发布了Elmiraj概念车,该车已经悬挂了全新车标。新车标去掉了桂冠这一守旧的、不合时宜的经典元素,同时立体感和质感都得到了提升,更加体现出现代与科技的韵味。
凯迪拉克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豪华汽车品牌,其品牌LOGO源自于近代欧洲贵族的纹章,之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计38次演化,但始终传递着文化韵味与奢华气质。今天咱们就,我们继奔驰BMG后,再来聊聊凯迪拉克车标的演化故事。
1899年8月,底特律城有了第一家汽车公司——底特律汽车公司,该公司由汽车工程师亨利福特(Henry Ford)与另外三位投资人共同创办,不过由于经营不善,底特律汽车公司在1901年11月就倒闭了。紧接着,亨利福特联合两位新投资人对底特律汽车公司进行了重组,并成立了亨利福特公司,可惜好景不长,亨利福特与两位投资人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,最终亨利福特决定离开公司。
随后,两位投资人请来另外一位汽车工程师、企业家亨利·利兰(Henry M. Leland)对厂房和设备做评估,并准备清算该公司资产。然而,亨利·利兰在考察后却劝阻两位投资人不要关闭公司,因为他认为这家工厂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,并提出让他们使用利兰公司的发动机继续制造汽车的想法。两位投资人接受了亨利·利兰的建议,并于1902年8月22日将亨利·福特公司正式更名为凯迪拉克公司,一个百年品牌由此诞生。
凯迪拉克(Cadillac)一词源自法国探险家安东尼·门斯·凯迪拉克(Antoine Laumet de La Mothe, sieur de Cadillac)的姓氏,1701年时,他和另外51人以路易十四的海军大臣蓬查特兰伯爵为名,在五大湖地区新发现的理想定居点建立了底特律河畔蓬查特兰堡(Fort Pontchartrain du Détroit),并逐渐发展为城市,凯迪拉克先生担任第一任市长。而将公司更名为凯迪拉克,一种原因是为了庆祝底特律建城200周年,同时也是在向凯迪拉克先生致敬。
20世纪初的汽车大多数都是采用马车的车身结构,凯迪拉克也不例外。凯迪拉克在1902年10月17日完成了首款车型Model A的试制,该车车身借鉴了福特和奥兹莫比尔的设计,动力系统搭载了利兰公司的1.6L单缸发动机,上限功率10马力,匹配2挡手动变速箱,采用链条传动。新车于1903年1月纽约车展正式对外发布并引起巨大轰动,几天内就收到了多达2286张订单,远超过凯迪拉克当时的生产能力,供不应求的状况让凯迪拉克不得不宣布“不再接受预订”。
在1906年之前,凯迪拉克并没有正式注册LOGO,车头位置悬挂的只是一个花体的Cadillac金属标牌。
不过,凯迪拉克从诞生之初就开始通过参加耐力赛、爬山赛等汽车赛事来检验产品的质量,并赢得了可靠、耐用的良好声誉。不仅如此,从1903年起,凯迪拉克还出口到英国等海外市场,成为国际化的汽车品牌。
这款车标的设计灵感源自凯迪拉克先生的纹章,象征着凯迪拉克在汽车行业中的贵族地位。凯迪拉克最初的LOGO由王冠、花环、盾牌、文字等部分所组成,其中顶部的王冠代表凯迪拉克拥有贵族的身份,而周围郁金香花蕾组成的花环则象征着胜利、成就和荣耀。
从1906年开始,凯迪拉克的品牌LOGO在之后100多年的时间中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38次修改,其中涉及6次重大的设计变革。在2000年之前,王冠和盾牌始终是凯迪拉克品牌LOGO中最核心的设计元素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凯迪拉克的品牌LOGO明显向着简约化、符号化、时尚化的趋势演变。这种化繁为简的变化,迎合了被凯迪拉克称作是“艺术与科技”的新设计理念。
在1908年的凯迪拉克LOGO设计中,原本位于盾牌之下的凯迪拉克先生的贵族名字La Mothe Cadillac,变成了一句简洁的口号——世界标准(Standard of the World)。因为当时凯迪拉克工厂为了追求产品的高品质,开始推行零件标准化与高精度,要求零部件能达到通用性,相同部件的误差不能大于0.05mm。
凯迪拉克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汽车俱乐部颁发的杜瓦奖(Dewar Trophy)。1912年又因研发出电子起动机、Delco点火系统两项技术而再次获得杜瓦奖,并因此被永久性的授予“世界标准”荣誉称号。
时间来到1927年,凯迪拉克率先在车身上使用了彩色车漆,为车主提供超过500种颜色的个性组合,要知道在此之前汽车是没有车漆的。凯迪拉克LaSalle是世界上第一款有颜色的汽车,一时间成为时尚、奢华的代名词。
为了纪念这一创新,凯迪拉克设计了新车标,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本分开的王冠与盾牌连成了一个整体。
在1930年纽约车展上,凯迪拉克发布了汽车行业中首款量产的V16发动机,这款发动机采用了45度夹角,中置单凸轮轴,排量为7.5L,上限功率为175马力。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,因此V16注定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,但凯迪拉克坚持造V16车型,主要因为气缸数量在那个时代是衡量汽车技术的重要指标,凯迪拉克希望凭借这款发动机确保自己的顶级豪华车地位。
凯迪拉克的V16、V12(缩减版的V16)发动机都由Owen Nacker设计,伴随着新发动机的推出,凯迪拉克在1932年更换了车标,新车标在原有王冠、盾牌设计元素基础上增加了一对天使翅膀,彰显出凯迪拉克高贵、独特的气质。不过,受大萧条的影响,凯迪拉克在1937年停止了V12的生产,1941年V16也消失了,同时天使翅膀车标也不再使用。
二战爆发后,美国于1940年7月组建了装甲部队,凯迪拉克则从1941年12月开始为军队生产军用装备,同时兼顾少量民用车的生产。这一时期的凯迪拉克车标不再拥有天使翅膀,取而代之的是在王冠与盾牌后面两把利刃般的笔直羽翼,像是随时准备投身战场。1942年2月起,凯迪拉克完全停止了民用车的生产,转而生产轻型坦克、榴弹车、防空车等。
战争中的凯迪拉克车标只保留了核心的王冠与盾牌元素,在制造坦克时,凯迪拉克使用两台V8发动机与两台Hydra-Matic自动变速箱各驱动一条履带,这种传动结构的特点是更加灵活、启动容易、低速平稳,因此在二战中得到了普遍应用。同时,凯迪拉克还为美军战斗机搭载的Allison V-1710航空发动机(Allison公司于1929年加入通用)提供曲轴、凸轮轴、推杆、活塞销、减速齿轮组件等。
二战结束后,凯迪拉克迅速恢复了民用车的生产,并着手研发新车型。由于二战中美军战斗机搭载了通用的发动机,因此通用设计副总裁哈利·厄尔和设计总监Franklin Quick Hershey决定在凯迪拉克新车型的车身设计中融入战斗机的元素,于是便有了象征征服天空的前卫尾鳍设计。
凯迪拉克的尾鳍设计在1959年达到了顶峰,当时的尾鳍高度已经增加到惊人的965mm。尾鳍这一创新元素,不仅引领了凯迪拉克的造型设计,还影响了整个5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美汽车品牌,甚至连梅赛德斯-奔驰品牌的车型中都加入了尾鳍的潮流。这一时期,凯迪拉克还对旗下车型的前脸风格进行了改进,为了与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延伸感的全新格栅造型相搭配,凯迪拉克的车标也变得又扁又宽。
进入60年代,哈利·厄尔的得意门生Bill Mitchell接替了老师在通用设计副总裁的职位。Bill Mitchell崇尚简约的设计,此后凯迪拉克车身上的镀铬装饰慢慢地减少,尾鳍也逐渐减小。1964年起,凯迪拉克车型设计中不会再使用尾鳍,转而用竖条形的尾灯作为对经典设计的传承,同时车标中的“V”被桂冠所取代。
1967年推出的第四代Eldorado车型便是凯迪拉克化繁为简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,尤其是车身侧面简洁而流畅的线条,在低调中引领着时尚。
Eldorado上市不久就以22072辆的成绩创造了当时凯迪拉克单月销量的历史纪录。70年代,Bill Mitchell又将凯迪拉克带入了小型化的时代。之后的80、90年代,凯迪拉克在接下来两任通用设计副总裁Irv Rybicki和Chuck Jordan的带领下平稳进化,而这一时期的车标也不进行大的变动。
90年代末,新任通用设计副总裁Wayne Cherry为凯迪拉克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,他在通用体系下开创了前景设计室,并为凯迪拉克品牌提出了“艺术和科技”的未来设计哲学。Cherry强烈希望未来凯迪拉克的车身设计要尽可能突出棱角感,即“钻石切割设计语言”,虽然硬朗的外形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,但凯迪拉克追求的就是突出个性。
在推出Evoq概念车后,凯迪拉克又分别在2001年、2002年推出了Vizon和Cien概念车,这些车都采用了棱角分明且极富攻击性的造型设计,而这种风格很快被量产车型所继承,第一代CTS和敞篷车XLR就是最早受一定的影响的车型。而在最近几年,凯迪拉克的设计中又融入了更多的未来科技感,新形象开始显得与车标中的古老桂冠有些格格不入,于是凯迪拉克再次考虑换标。
在2013年圆石滩车展上,凯迪拉克发布了Elmiraj概念车,该车已经悬挂了全新车标。新车标去掉了桂冠这一守旧的、不合时宜的经典元素,同时立体感和质感都得到了提升,更加体现出现代与科技的韵味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